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月, 2015的文章

做一個 XX 的動作

最近「語言癌」討論越演越烈,各行各業每個人好像都能講出一番道理,其實以語言學來說,只要用一句「prescriptive 和 descriptive 的區別」就講完了,沒必要講得落落長,甚至還牽扯到威權去,真的扯遠了。 而且把它形容成語言的癌症也是不適當的,生動和容易記憶溝通有餘,正確性不足,因為實際上這種語法並非不受控制的增長,根本就是一種錯置,所以我標題也不用這個詞。 什麼是 prescriptive (規範性) 和 descriptive (描述性)?用白話說,前者就是你把文法視為一種確定的規範,語言要合乎這個規範才是正確。後者則是只根據現有的語言描述它的現象無所謂對錯之分。 那麼以 prescriptive 的角度來看,它到底有什麼問題呢? 很多人用贅字冗詞的角度去說明它不好,以「打工用語」或「短句加長」這樣的角度說明它存在的合理性,但除去喜歡不喜歡、精練、優美與否這樣的主觀的認定以外,做一個 XX 的動作這樣的詞仍有它決定性不適當的理由。 比較以下句子: 1. 作一個勝利的手勢 ... (O) 2. (跳舞中)做出一個邀請的動作 ... (O) 3. 做一個喝水的動作 ... (X) 4. 做一個看書的動作 ... (X) 動詞(做/作)+受詞(XX 的動作/手勢)這樣的構成在中文是沒有任何問題的,因為構成1、2完整意義的「行為」就是「做某個動作」,Verb+Object(省略了Subject)。 但喝水、看書、下架、了解這些詞本身都已經是一個完整的「行為」。放著中文原本的正常的表達方式不用,硬要說成「喝水/看書的動作」,則相當於是先把喝水、看書形容詞化,再去形容「動作」這個本身無意義的「形式名詞」,在其它的語言,例如日文,這樣的結構可能是正確的,中文本來卻沒有這種習慣。 更重要的是,以中文原本的邏輯來看,「動作」屬於事物的表象而非內涵。如果我說「我在做一個喝水的動作」,與其說會被解讀成「我在喝水」,更有可能被解讀成 我只是拿起杯子作勢要喝水,或憑空做一個要喝水的手勢、樣子,但事實上根本沒有喝水 。 當然,如果我真的喝水也是會產生一個喝水的動作,但如果我有一百種可以避免誤解的其它表達方式,顯然不該選擇一種把句子增長後,非但沒有增加資訊承載量反而使得語意更模糊的表達方式。 後記: 換個想法,在一個人人口惠而實不至的時代,那麼大家都只不過「做一個道歉的動作」而非

被錯用的名詞:哭兇

在台灣機車的術語裡面避震器有時候也叫做「哭兇」 從發音很自然大家會想到這是從日文進入台語的的外來語之一,這沒什麼問題,那麼,問題在哪呢? 哭兇 = クッション (kusshon),來自英語的 cushion,cushion 是什麼意思呢?是坐墊的意思。對,就你坐的那個坐墊,在 Google Image 裡面不管打 クッション 或 cushion 出來的就是一堆滿滿的坐墊。 避震器(中文又稱阻尼器)的英/日文正確名稱又叫做什麼呢?叫做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ー (Shock absorber),而一般車輛通常稱為懸吊 サスペンション (suspension)。 機械中存不存在 cushion 這樣的東西呢?其實是有的,通常指的是 緩衝墊片 。 當初到底為什麼會把 cushion 當成機車避震器的原因已經不可考了,推測大概是因為墊片也有緩衝吸震的作用,當初有人把它和避震器混淆後就延用至今了吧。

陰曆,陽曆,農曆?

圖片
如果上街隨便去訪問路人,要他五秒內回答農曆和國曆哪一個更符合傳統農業社會耕種習慣,我猜十個裡面至少有九個都會告訴你是農曆 不過,真的是這樣的嗎? 事實上,這種概念的來源不外乎是以下幾個因素 1. 農曆有二十四節氣標示季節,二十四節氣是老祖先的智慧,中國獨有的東西 2. 農曆名字就有農了,當然是最適合農業社會 3.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,農民曆是中國文化的一部份,所以當然中國傳統智慧結晶會勝過西洋的曆法 在繼續討論下去之前,我們先做一些名詞的探索或者說是地球科學的複習: 年 :通常指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月 :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,一次盈虧的週期 日 :地球相對太陽自轉一次的時間 季節 :因為地球公轉時,地球自轉的傾角造成太陽入射角度不同,而造成的氣候差異 黃道 :地球繞太陽一周時太陽投影在地球上的軌道 二十四節氣 :黃道的二十四等分 陽曆 :按照太陽的週期編寫的曆法 陰曆 :按照月亮週期編寫的曆法 好了,回到原先的第一個問題,請問「陰曆」和「陽曆」哪個適合農業耕作?當然是 陽曆 更適合,因為季節本來就是太陽而不是月亮造成的,所謂的節氣本來就是以太陽為依據。 陽曆使用 365 天為一年,和地球實際公轉的 365.2425 很接近,誤差靠「閏日」就可以修正,而陰曆因為以月亮的盈虧為主,一年十二個月只有 354 天左右,有很大的餘數,而且修正的方式只能用「閏月」,造成節氣的估算無法從日期一望而知,若不查表就沒辦法知道節氣確切的日期。 舉個實際的例子好了,我們知道古時候春分播種,春分在什麼時候呢?我們列出最近幾年的時間(以 UTC+8 為準) 公曆:2010/3/21 農曆:庚寅年二月初六 公曆:2011/3/21 農曆:辛卯年二月十七 公曆:2012/3/20 農曆:壬辰年二月廿八 公曆:2013/3/20 農曆:癸巳年二月初九 公曆:2014/3/21 農曆:甲午年二月廿一 公曆:2015/3/21 農曆:乙未年二月初二 有沒有發現,陽曆因為照著太陽的週期走,所以每年春分都落在 3/20~3/21 附近(i.e. 黃經零度),但農曆按日期來看前後卻可以差到二十幾天。所以如果沒有天文學家(欽天監)按照太陽的運行,在農曆日期上面標上節氣,那麼對農民來說根本就沒有任何實用價值,因為一個節氣也才半個月,農曆上同一個節氣的日期卻可誤差到十天以上。由此可知,嚴格來說農曆並不是純粹的陰

哎喲?

前陣子有個朋友在讓大家猜「哎喲」的正確發音,沒查字典應該沒幾個人可以第一次就發對。因為今天不是要讓大家猜發音,賣關子沒什麼意思,直接講答案:「 哎喲 」唸成「哎邀」。 講到正確,很多字什麼才是正確的發音是可以推論和研究的,我不是什麼「語言是活的」這種說法的擁護者,語言固然會變化,但不太構成我們學習的時候都可以不求甚解和漫不經心的理由。 不過很不巧,哎喲這剛好屬於發音沒有所謂對錯的詞,因為它是感嘆詞,感嘆詞是沒有所謂發音正不正確的,喲,和喲構成的詞本身都沒有任何意義,講白點就是湊聲音而已。 所以如果現在大家的發音比較接近哎 唷 ,或哎 呦 ,那麼我們所要做的其實應該是換字讓它更接近現在的聲音比較合理。 總之,喲、唷、呦這些字都是創造來貼近聲音的,是字要去遷就聲音,而不是用書面語來規劃一個人該怎麼發感嘆詞,這樣顯然就本末倒置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