陰曆,陽曆,農曆?

如果上街隨便去訪問路人,要他五秒內回答農曆和國曆哪一個更符合傳統農業社會耕種習慣,我猜十個裡面至少有九個都會告訴你是農曆

不過,真的是這樣的嗎?

事實上,這種概念的來源不外乎是以下幾個因素

1. 農曆有二十四節氣標示季節,二十四節氣是老祖先的智慧,中國獨有的東西
2. 農曆名字就有農了,當然是最適合農業社會
3.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,農民曆是中國文化的一部份,所以當然中國傳統智慧結晶會勝過西洋的曆法

在繼續討論下去之前,我們先做一些名詞的探索或者說是地球科學的複習:

:通常指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

: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,一次盈虧的週期

:地球相對太陽自轉一次的時間

季節:因為地球公轉時,地球自轉的傾角造成太陽入射角度不同,而造成的氣候差異

黃道:地球繞太陽一周時太陽投影在地球上的軌道

二十四節氣:黃道的二十四等分

陽曆:按照太陽的週期編寫的曆法

陰曆:按照月亮週期編寫的曆法

好了,回到原先的第一個問題,請問「陰曆」和「陽曆」哪個適合農業耕作?當然是陽曆更適合,因為季節本來就是太陽而不是月亮造成的,所謂的節氣本來就是以太陽為依據。

陽曆使用 365 天為一年,和地球實際公轉的 365.2425 很接近,誤差靠「閏日」就可以修正,而陰曆因為以月亮的盈虧為主,一年十二個月只有 354 天左右,有很大的餘數,而且修正的方式只能用「閏月」,造成節氣的估算無法從日期一望而知,若不查表就沒辦法知道節氣確切的日期。

舉個實際的例子好了,我們知道古時候春分播種,春分在什麼時候呢?我們列出最近幾年的時間(以 UTC+8 為準)

公曆:2010/3/21 農曆:庚寅年二月初六
公曆:2011/3/21 農曆:辛卯年二月十七
公曆:2012/3/20 農曆:壬辰年二月廿八
公曆:2013/3/20 農曆:癸巳年二月初九
公曆:2014/3/21 農曆:甲午年二月廿一
公曆:2015/3/21 農曆:乙未年二月初二

有沒有發現,陽曆因為照著太陽的週期走,所以每年春分都落在 3/20~3/21 附近(i.e. 黃經零度),但農曆按日期來看前後卻可以差到二十幾天。所以如果沒有天文學家(欽天監)按照太陽的運行,在農曆日期上面標上節氣,那麼對農民來說根本就沒有任何實用價值,因為一個節氣也才半個月,農曆上同一個節氣的日期卻可誤差到十天以上。由此可知,嚴格來說農曆並不是純粹的陰曆,而是陰陽合曆

古代的憲書(=通書=農曆)標示當年的節氣:
古代憲書節氣例
圖片來源:典藏臺灣

節氣並不是中國專有的智慧,外國人一樣知道有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這樣晝夜長短變化的天體現象會影響季節,西方人並不會因為使用公曆的關係就不知道該在哪天播種。

第二個問題就是傳統的節日
中國傳統的節日其實都是有節氣(季節)的概念的,講白點大家隔段時間需要理由慶祝休息一下,就把節日分散在四季。

1. 春節:春天的開始,實際上是「立春」的概念
2. 清明:清明本身就是一個節氣
3. 端午:夏天極熱至陽的時候,也就是夏至
4. 中秋:中秋,秋天的中間,所以應該是「秋分」的概念
5. 冬至:和清明一樣也是節氣

可以說這些節日基本都是季節的概念,只是有些節日用農曆的日期來標示罷了。

甚至我覺得如果以現代人的習慣,可以考慮把春節改成在立春(每年2/3~2/5)放假會更適當,因為春節有那麼長的假期,還分割上下學期,可是每年卻在不一樣的時間這是非常令人困擾的。

如果要把農曆的節日移到陽曆來放,除了中秋有月圓的問題以外,完全是可行的。

第三個問題,有人會說,可是農曆還有標示良辰吉時這些用途啊?

有沒有聽過「黃道」吉日?為什麼叫做黃道吉日,就是因為干支基本上也都是由太陽主導的。

現代人沒人根據月亮來作息的,其實古代一樣都沒有人在看月亮作息的。

從工程的角度來看,一定要用月亮來計日可以說是一種"Legacy Issue",因為在古代各地精確計日有困難,但看到月亮的盈缺就比較容易追蹤目前大略的日期,可是這在現代已經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在了。第一我不需要靠天體來知道目前的日期,第二月圓是什麼時候並沒有那麼重要。固然月亮週期和潮汐有關,可是試問有幾個人從事漁業?而且以精度來說,去氣象局網站就可以拿到遠比你靠月亮猜還要更精準數十倍的資料。

我們學工程的應該都知道,如果為了遷就很少人使用而且重要性不高的資訊去修改架構,還影響到你原本主要的用途,是多麼不合理的一件事。

常有一種說法是,農曆是一種符合科學且進步的曆法。

從文化的角度來說我也知道傳承有其意義,不過如果真的要講「科學」,不好意思,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,還真的找不到現代人還應該要捨更好的純太陽曆,繼續重視陰陽合曆的舊曆的理由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台灣工程師常唸錯的英文單字

為什麼男生唱女生的歌要升 key

被錯用的名詞:哭兇